国善行为既简单又不简单。说简单,国善行为主体是每个具体的人,无人不能国善,无事不可国善。说不简单,首先要把自己本身做好,从孝善、职善、业善方面完善自己、做好自己。只有在本善前提下才谈得上国善,或者说每个人的本善就是国善。
“善为善不为”是国善德行和能力。善于为、善于不为。利人利己的事为之,损人利己的事不为;合法的事为之,违法的事不为;符合规律的事为之,违背规律的事不为;顺理的事为之,背理的事不为。习近平深入工厂、农村、学校是“善为”,而他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是“善不为”。这个“善不为”得到的是与老百姓更近了,平易近人的形象更高大了,实则善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红场祭奠无名烈士是“善为”,当时他冒着大雨伫立不动,不穿雨衣不打雨伞,这又是“善不为”。此时看起来他没有用伞,其实他已经把伞用到了极致。善为,同时应“善不为”。善为、善不为是德行,是能力,是以民心、民意为客观标准的“为”。
为人民服务应善为、善不为。该为则为,不该为的不能为。讲得令人信服,做得让人佩服。有些人为人民服务确实做了一些好事、实事,但同时又借机谋取了私利,侵占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这就在“善不为”方面没有做好。不论你做了多少好事,不该“为”的“为”了,就输得干干净净。手中有一定权力的人应明白权力的属性和特性。权力是属于人民的,权力是双刃剑,权力是人民的信任,权力是为民的责任。背离了权力的属性和特性,权力就将审判拥有它的人。手中有权更应对老百姓好一点,老百姓不容易呀!用权要为民为国多做好事、实事。手中有权要特别小心,黑手会向你伸来,因为你具备了做坏事的条件。手中有权不忘本,要多积国善功德,不能拥权自重、弄权欺民、借权泄愤、以权谋私。你今天为官,莫忘了昨天你也是百姓,明天你仍然是百姓,万万不可得意便猖狂,忘了爹和娘。倘若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善为、善不为”,就能营造一个好的风气。一个好的党风、政风才是国之大德、民之大功。这个道理不要等到你手中权力失去时才明白。
孝善——善德为本,孝为善先。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林则徐在其“十无益家训”中的第二句便是“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千里烧香,不如在家孝爹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至要莫若教子,教子莫若教孝”的古训。看一个人是否有善心,首先就要看其对父母是否孝敬。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孝不敬的人,对别人行善是真善。忠孝实质上是一致的。有些肩负国家重大使命的人为了忠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客观上未能为父母尽孝而为国尽忠,这实际是更高境界的尽孝。
真善——真诚为善,以善为真。做人应真实诚信,真诚是善良的。有的人或许因自己的真诚吃过亏、上过当,这正是我们要坚守真诚、倡导诚信的理由。做事应求真务实,一切真正而不虚假的举动,一切求真而不脱离实际的工作为真善。列宁说:“当一人言行不一致时,这就完全糟了,这会导向伪善。”真善,还包括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维护学术的严肃性,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性。
言善——言有善恶,善于言善。善言善不言。言论自由也不能妄言、狂言、滥言。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网上垃圾信息多,要防止自己成为垃圾信息的“传送带”。言之有物不空虚,言而有信不食言,言之有理能服人,言而公道不偏激,言之有益利人好,言而有忌防泄密。善言非漂亮话、客套话,而是善意之言,善果之言。相对于谎言,真言是善言。然而,在特定情况下或面对特定对象出于善意,有时实话不说或“谎”说也是善言。忠言、直言、逆耳言,只要是善意的都是善言。调解矛盾纠纷、劝导从善是善言,传播先进思想、启迪智慧是善言。鼓励别人的语言也是善言。每个人都有被别人鼓励的愿望,也应有鼓励别人的意识。不要吝惜善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好的语境是良好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也是良好的事业环境。每个人都应拒绝“语言暴力”,维护并努力营造良好的语境。
美善——以美为善,善于美善。国家需要美,每个人都追求美。美的本质是善。应保护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生态平衡之美,让人为的东西少一点,还生态于自然之美,应创造人文之美。中国人有自己的审美观。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美为善美。中国的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曲艺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国粹就是国粹。艺术家当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创新,但不能以丑为美,搞中国人看不懂的所谓“美”,应传递行为之美。每个人的文明行为都传递着美的信息。要大力张扬美好的人和事,使其在给人们美好感染的同时,创造美丽人文环境。虽说行善之可嘉不在于炫耀,但一件善事犹如点亮“一盏灯”,点亮了“灯”是为了让它照亮别人。所以,做了善事、好事是要宣传的,宣传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点亮“心灯”。坏人坏事不是不可讲,当坏人坏事灌满耳目,再纯净的心灵也会有阴影。美丽的中国需要美善装点。
和善——和而不同,团结为善。和合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优秀所在。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多年,体现了它的包容之柔。这种“柔”不是懦弱、软弱、怯弱、脆弱、柔弱,而是柔中有刚,是有原则的“和而不同”。“柔”是在对国家深爱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对不同意见和不同文化的包容。“柔”像书法舞蹈一样柔得有骨有力,柔得难以撼动,柔得摧而不毁、折而不断。“柔”是善于“强”的文化,是坚韧、坚信、坚定的文化精神。老子讲:“最厉害的反而是柔弱的、低姿态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缺乏柔性的“钢”容易折。传承中国文化需要“修柔”,“柔”到家就是文化之强力。“和合文化,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融合、联合、合作的智慧。合作的目的是善人、善事、善国,合作的能力体现在合得好、合得强、合得利。善合表现在真诚合作、包容合作、互利合作。一个人可以成事,但难成大事。多数人可成大事,但须像一个人。国虽大,合则强,分则弱。善合者胜,善于合作的人是能人。各民族大团结是“和合”的最高境界。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的合作是力量之源。强强合作强更强,强弱合作弱变强。合作是美德,合作是精神,合作是文化,合作是智慧。
计善——善重于计,善从于计。国家大事在于国之大计。国之大计包括国家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发展计划、总体规划等。国之大计至关重要。大计出了问题就从根本上、整体上出了问题,任何努力难有善果。国之大计善于民、源于民、依于民。好的国之大计是源于民意的。同时,还要依靠民众去实施大计。作为国民既要献计于大计,又要服从国之大计,善于结合实际执行国家大计。要把国家的大计具体化为一个地区、一个局域、一个单位的计划,具体化为个人的计划,善从于大计。
贤善——举贤为善,让贤于能。应善待贤能,为他们创造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贤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经过实践取得了解决问题能力和经验的人。一个国家发展、强大需要各种各样大量人才。一个人才成长起来付出的是国家资源,所以人才理所当然是国家的财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任何时候都得有少数人走在前面,他们就是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是善国的骨干力量,是大家共同利益所在,每个人都应支持和帮助人才做事。优秀人才也不是完人,要给予包容宽松的环境,嫉妒、打击、压制人才不仅是对人才个人的问题,也是公共人力、智力资源的浪费,损害的是大家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应把贤能之人极力推举到重要岗位上。让一个庸人占据重要的职能岗位,既害其人又害大家,祸害无穷。发现有比自己强的能人,要有善让的气魄和胸襟。
严善——善爱须严,严有博爱。在构成直接管理关系里,善的仁慈、博爱有时是以严的形式体现和表达的。善严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一种真诚、关爱和负责。严格质量标准,就不会粗制滥造;严格操作规程,就会减少事故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对自己要严格,团队要严管,做事要严谨,思维要严密,原则要严肃。“严”就是仁慈博爱,是对别人的爱,也是对自己的爱、对国家的爱。
学善——以学善国,学品人格。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唯知识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努力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资源就是以学善国。获取知识资源需要好的学习品德。好学品与好人品紧密关联,没有好学品就不可能有好人品,好人品又反映在好学品上。好学品是对真理的追捧、崇尚与捍卫,是潜心戒浮、淡泊名利、老实刻苦的学风。思想可以交换,不可交易,学术可以借鉴,不可剽窃。历来做学问的人是非常看重人格、崇尚真理、坚持真理、不为名利的。做学问的人格,是对客观真理、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崇尚,是对正义、道义的坚守,是对学术真实性的维护,而不是对金钱权力的膜拜。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人格的贬值是所有灾难中最危险的,而又是不被人们所意识到的。”人格贬值,“心魔”就会跳出来作怪。学习是为了向善、向上、向好,如果搞教育、做学问的人都丢弃了人格,那真的是最危险的灾难。坚持真理、潜心戒浮是良好的学品。站在当今看未来,一个民族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看学习态度和学习品德。 因为学习本质上是对无穷知识资源的争夺,好学品决定这种争夺的质与量。看一个人的未来也是看学习态度和学习品德。古人云:“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学习虽不能百分百地成功,但不注重学习,百分之百不成功。善于学习,学以善国。学习的痛苦是未能正确坚持的感受。
能善——欲善其事,必善其能。能善首先体现在本职本业岗位上。社会分工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职位(不法行为不属社会分工),每个职位皆为善位,每项职业皆为善业。每个职位上的人都应在其位、善其职,不渎职、不失职、不荒职,把自己的职位耕耘好,真正让善位、善业生产出善物、善品。长于事务为善能。善国不仅要有善心善念,还必须得有善事的能力,能者为善,以能为善。能把正事、大家的事做得很好就是善国,这样的能力为善能。反之,一个消耗了公共资源,又不能把事做好的人,有善心何益?善心、善能与善事共同构成了国善行为。因能力水平问题将好事办成了坏事的人屡见不鲜。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往往化难题于顷刻,将难事、坏事转化为易事、好事。所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既是国善行为之事,又是国善“行而有为”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