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维护中,敬请期待!
确定
文化国防概论
作者:刘志和


所谓文化国防,是从文化层面认识理解国防,通过文化的力量建设强大国防,实现战之必胜、不战而胜。文化国防包括人们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价值、精神以及文艺作品、法律法律、政策制度、战略思想、学术理论、斗争精神、作战样式、人才能力等。文化国防是把人作为国防的核心,这个人不是少数人、部分人,而是全民。全民国防是文化国防的本质特征。全民国防在于人心。心生何处?生于文化。

文化国防定义是:基于文化对国家文化、疆域、生物三种形态安全和世界和平作用力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表现出的积极与消极、正义与邪恶、和平与战争的双重性,以实现国家全面安全、世界持久和平为使命和目标,努力构建并形成与物质实力相适应的文化形态的国防,即文化国防。国家全面安全可归为三种形态:即文化形态安全、疆域形态安全、生物形态安全。人们对国家疆域(地域、海域、空域、网域、外太空)形态安全容易理解,对文化形态安全和生物形态安全意识不强。文化对国家三种安全形态和世界和平作用力具有客观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又表现为双重性。文化国防就是要以正义的、积极的、和平的文化战胜消极的、邪恶的、战争的文化,只有如此才可能实现国家全面安全和世界持久和平。这是历史赋予文化国防的使命。

文化国防理论三大组成部分:

(一)文化与文化安全。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对人自身进行优化从而创造出可以交流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成果之和。文化具有国家性、民族性。一定的文化体现一定的国家民族,一定的国家民族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英国智库创始人马丁•雅克教授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却伪装成一个国家存在。”中国的存在首先是文化存在形态,中国文化即文化中国。文化具有历史延续与传承的特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发展的根据。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与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话,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基因血脉,它关系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民族情感的认同,关系价值取向、精神信仰和文化自信。习近平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预言:“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强大就是中国国防发展强大,中国文化的削弱或丢失就是中国安全的削弱和危机。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是国家安全最前沿的阵地,也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文化丢失是最大的丢失,文化失败是彻底的失败,文化亡了就彻底亡了。宋元时代在俄罗斯与中国之间横亘着一个强大的契丹民族,以至于俄罗斯将其领土以南的地方都称为契丹。但由于契丹族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懂得固守自己的主体文化,导致强大的契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文化安全也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

文化安全不同于疆域安全。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的功能和特点。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可以吸收别人文化优秀的部分优化强大自己的文化,但绝不能丢弃自己的文化。学习借鉴别人而不丢自己的根、不忘自己的本、不失自己的魂。在面对文化渗透侵略时,不改信仰、不丢理想、不失阵地。文化在传承中延续,在交流中发展,在斗争中强大。凡犯我中华者都伴随着文化侵略,凡颠覆我国者必先从文化入手。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主要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同时也学 习别人先进的管理。我们必须很清醒,学习先进科技与管理绝不能搞文化西方化。然而,随着打开国门,西方更看重的恰恰是文化价值观的输入,他们通过各种宣传舆论,千方百计让我们的青年人向往享乐,把青年的注意力引向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和宗教迷信,搞历史虚无主义,丑化我们英雄人物,摧毁民族精神高地,在民族之间制造分裂,离间党群干群关系,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破坏中国传统价值观,摧毁青年人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其渗透性、隐蔽性远超乎想象。我国文化安全将长期面临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警觉和斗争的自觉。

(二)文化力与文化力建设。文化的能量或力量是巨大的。物质落后就要挨打,文化落后(文化力失去)不打自垮。文化力即心力、精神力,包括思想力、意志力、信仰力。文化力可转换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依靠精神信仰和正确思想指引等文化力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弱胜强,充分证明了文化力量的巨大作用。古今中外对文化战斗力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方面有很多的论述,如: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斯大林说:“知道为什么而战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说:“没有什么力量比文化更强大,用文化武装起来的人不可战胜。”亚里士多德说:“思想防线是最廉价、最有力的国防。”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常备军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在封闭保守的文化思想束缚下,外御战争均一败涂地。甲午海战时,我们拥有亚洲最 大吨位的舰船,其海军实力比日本稍胜一筹,结果是以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新中国成立后,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为什么新中国的人和军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生产力?我们来听听美国人是怎么说的吧。美军在总结朝鲜战争失利的教训时说道,“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的拙劣表现给人留下的是一群被人驱赶宰割的鸭子。没想到蒋介石统治下的一群‘鸭子’,在毛泽东的统帅下竟成了一群‘狮子’。因而我们并不认为败于有毛泽东这样卓越的统帅和彭德怀这样杰出司令官的中国军队,是什么丢脸的事”。答案就是文化力的作用。至今我们有些人对文化力在国防中作用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喜欢单纯以武器论实力,不懂文化作战也是作战,往往认为不动武就是软弱。这种意识直接影响到一些国防法规的落实,国防教育任务成了“橡皮泥”,被任意挤压。英雄烈属、战残人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现在是自然资源开发过度,而文化力资源很多还在沉睡。

文化力有三个特点:一是基础性。物质肯定是国防的重要基础,但这种基础是以文化为前提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文化既作为国防实力独立存在,又是整个国防实力基础的基础。二是恒久性。在国防实力的诸要素中,经济、科技和武器装备等要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原本先进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不一定适应了,甚至会产生阻碍,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文化一旦形成国防力,其本身的作用力和对其他国防建设成果的巩固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恒久性。三是倍增性。文化国防崇尚的是国家利益至上,排斥唯利是图。有了文化力,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物可以有物,没有钱可以有钱,一分钱可以办一块钱的事,花小钱可以办大事、办高质量的事。

文化力的建设。文化力建设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竞争力和综合战斗力生成为标志的实践活动,是以实现全面安全、持久和平和世界和平为使命的事业,是以国家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导向、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和文化作战力建设。文化力建设通常有: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国家精神力的基础。爱国而不封闭保守、开放而不丢国魂是国家精神的特点。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牺牲精神,是文化力建设的核心。不论我们的工作重心是什么,也不论我国安全面临的形势怎样,都应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国之大者,爱国为大。英雄文化建设。英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以英雄模范为标志的道德和精神文化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感召和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为国牺牲奉献。城市空间再挤,也应有英雄矗立的空间,重大节庆的席位再紧,也应有英雄代表的席位。国防体制文化建设。党的领导是文化力建设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文化力建设的灵魂。各族人民对党的信任和对党中央的高度维护是核心文化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文化力建设的基础,全民国防统一战线是文化力建设的基本方针,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团结、民族团结是文化力的源泉。国防观念建设。依法履行国防责任义务的观念。包括踊跃参军、拥军优属、保护国防军事设施等。信息安全观念。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隐蔽性等特点,要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共同筑起信息安全防线。国防质量观念。国防质量就是国防效益,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方面都应是一流的质量。战略文化建设。国家防务战略规划与实施包括:战略目的(目标)、战略策略、战略手段等。国家务必在事关国家独立统一、主权利益安全和民族强盛等方面有完备而有效的战略规划。战略不可缺失也不可迟误。战略上的缺失和迟误是没有机会弥补和挽回的。艺术文化建设。文化艺术是创造精神滋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产品,是文化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文艺作品对内有感化、陶冶、激励的力量,对外有赢得尊重与认同、展现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功能。我国近些年也出产了一批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影视力作,深受人们欢迎。在文化力建设中,文艺作品特别是大片,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是文化力的物化形态,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含烈士陵园的修缮)、国防教育基地的保护、训练场地和器材、公益广告、英雄文化广场、边防文化等设施建设。文化作战力建设。文化国防要研究文化独立形成战斗力。武器越来越尖端,杀伤力越强越不敢乱用,而文化形态作战既伴随协同武力作战,又是独立常态化的作战,非武力战而屈人之兵越来越被重视。非武力作战包括: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网络战、信息战、生物战等。当今文化作战已成为一种常态化作战,这种作战是以摧毁人的思想意志、精神信仰为目的的作战。

文化力建设需做到三个统一:坚持巩固政权与保卫主权的统一。从历史到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人民最高利益的代表者、实现者和维护者。正如邓小平所讲:“国家主权安全任何时候都要摆在第一位。”由此不难看出,巩固共产党执政下的人民政权与维护国家主权是完全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在实际工作中,文化国防的任务不仅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方面的问题,还应包括维护国内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统一。文化国防的实质就是在重视国防硬实力建设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使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统一,实现国防建设的科学发展,坚持民间行动与政府行为的统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防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国防的基本思想。民间国防行动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主导下作为助手有限有序地参与,使民间行动与政府行为相一致,实现全民国防、全民参与。

(三)文化使命与世界和平。世界持久和平只有文化才能担当使命。为什么世界不太平呢?不是今天这儿打,就是明天那儿战?是因为和平的文化还不够强大。当文化还不足以遏制武力战争时必定会出现战争。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楼门前有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用五个国家的文字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说明这是世界形成的共识。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也必然消除于人之思想。在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武力战争曾起到某种推动作用。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武力战争便成了绞杀文明的机器。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文化形态国防的建立,武力战争必将逐步减少,伴随武器作用的文化必将取代武力战争而成为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解决分歧争端、实现持久和平的决定力量。这就是人类战争发展的必然规律。把握这一规律,推进国防形态由武器装备竞赛向文化形态转变,是推进人类持久和平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只有文化才能征服心灵。动辄出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是真正的强大。武力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战争只会造成仇恨、贫穷和灾难,造成生灵涂炭。人类需要和平而不是战争,需要合作共赢而不是你死我活。人类发展不可能在延续仇恨、敌对、残杀的过程中走向繁荣,而只能是在平等、友好、交流、合作中实现共享文明成果。当今时代网络化、全球化,大协作、大流通、大融合势不可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利害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和则多利,斗则俱伤。网络为世界沟通提供了及时、便捷、透明、有效的渠道。新形势、新情况、新业态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催生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文化建设。“和平、健康、减灾、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共同追求才能共同实现,只有共同享有才能实现持久。文化国防在揭示战争起源发展规律的同时肩负着加快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历史进程的使命。当“人类命运共同”的认识形成共识之时,就是世界持久和平实现之日。文化国防就是要加快推进这一历史进程,让人类远离战争,远离相互屠杀。顺应大势必然要摒弃殖民思维、霸权思维、屠刀思维和战争思维,以和平、平等、对话、合作、共享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国防必将登上历史的舞台、世界的舞台。

关注我们